黄河文化介绍 黄河历史文化简介

2024-05-16 22:39

1. 黄河文化介绍 黄河历史文化简介

1、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
 
 2、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3、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4、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
 
 5、1977年录得最高含沙量达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6、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与文化重心之一,所以黄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河文化介绍 黄河历史文化简介

2. 黄河的文化


3. 黄河在历史故事文化的关系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主要形成地区,因为地理和历史因素的影响,长期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留存着众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黄河在历史故事文化的关系

4. 黄河在历史故事文化的关系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主要形成地区,因为地理和历史因素的影响,长期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留存着众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
  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
  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
  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
  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
  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
  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
  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
  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
  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
  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
  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
  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5.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

1、大禹治水
 
 禹之前鲧被舜派去治水,他采用了“堵”的方法治了3年,失败了,禹改变了鲧的做法,采用了“疏”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九过家门而不入的他终于成功。禹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后人也尊称禹为“大禹”。
 
 2、河伯画黄河
 
 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

6. 黄河文化

古老的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与发祥地.它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
  
  
   黄河流域,依其地理与文化特征,可分为三段: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主要是马家窑文化;从河口镇到河南旧孟津为中游,主要是仰韶文化;从旧孟津至入海口为下游,主要是龙山文化.其中的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从黄河文化来说,千万年来,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广袖轻舒,彩练回旋,形成了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此后它又穿山绕谷,围堰聚水,形成了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在黄河中上游的甘肃这片黄土地上,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而这片黄土地又赋予了黄河以黄色的容颜.沿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不但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景色,还可领略黄河特有的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更能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还可体验黄河中上游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孕育出了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富有甘肃特色的黄河文化产物.而黄河三峡,因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而得名,在流经永靖县境内107公里的黄河主道上,有着秀丽的山水,散布着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炳灵石林、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太极岛等景点.此外,景泰黄河石林的古石林群不仅颇富特色,而且规模宏大,占地约10平方公里,国内罕见.
  
   黄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她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哲学、科技、教育、语言文学、史学、宗教、民间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类型;还有象征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以及帝禹夏后氏等.从夏商到清代,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在农具制作、灌溉技术、谷物种植、畜牧业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手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高超的青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玉器、舟车等制作技术及其文化成果;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算学、天文学、地理、水利、医学、纺织、造纸、印刷、冶金、建筑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思想文化兴旺发达,产生了一代代优秀的思想家和思想学说,编著了大量的史学书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艺术方面的成绩斐然,在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石窟等方面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人物,他们建构了黄河文化鲜活的文化人格;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传统节日以及各种礼俗.近代以来,黄河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更为丰厚的成果,逐步走向了世界.
  
   而作为黄河文化中心的兰州,既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西北重要的枢纽城市,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这里有白塔山、五泉山;有浓缩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绿色长廊、文化长廊和水上乐园;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上的“黄河母亲”“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等,更是领略黄河文化的上佳地点;这里还有水车博览园、金城关文化风情园、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彩陶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国学馆等;还依托黄河文化,开发了黄河石、刻葫芦、陶器、水车模型等工艺品.
  
   在新时期,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黄河文化,也必将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

7. 关于黄河文化发源地人文故事

关于黄河文化发源地人文故事,黄河文化发源地发源于黄河流域,


关于黄河文化发源地人文故事

8. 黄河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就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