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那会儿的美国互联网泡沫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2024-05-16 21:29

1. 2000年那会儿的美国互联网泡沫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的确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也必须跟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思维也需要时不时调整速度与频率,尽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东西。静态地、一成不变地看互联网必然成笑话,有时甚至需要不断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对互联网泡沫一说十分赞同,半年前,变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则越发坚定地认为: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泡沫。虽然互联网领域跌荡起伏,一波一波,颇有泡沫的嫌疑。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和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哄抬股价,进行金融诈骗,导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万人破产。情景如同气泡的吹胀和破灭,史称“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经济”(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后这种过度投机和泡沫破灭,或者“狂热投机-恐慌抛售-市场崩溃”的金融戏剧,层出不穷。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泡沫”一词成了时髦,与“互联网”结合后,更上层楼。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热和过度投机的结果。泡沫程度超过特定限度,出现了失控状态,就会出现爆破。互联网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就是这种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会到爆破的一刻。我们必须明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核心不是技术,甚至不是资金,而是用户。如果说互联网是泡沫,那么泡沫破灭之时,必然就是用户撤离之际,也就是投资者撤离之际。可是事实上是如何呢? 
 我们天天可以听到人们对互联网的抱怨,比如资费、速度、内容、时间等等。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上了网,会因为各种不满而决定不再上网,永远不回头;我们也很少看到,一个人用上E-mail,会说这东西成本高,从此再也不发E-mail。实际上,只要一个人上了网,基本上就粘上下不来了。网络的应用也是用了就离不开。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会发生许多用户撤离互联网的事情,因为互联网有一种引力和魅力是我们现在难以说清的。免费的电子邮件,搜寻引擎,新闻内容,即时下载软件,各类信息,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等等,都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类似的体验。因此网络创造的许多价值(无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无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则不足以解释目前互联网对人们的吸引。毕竟,每个人都不是被强迫上网的。更关键的是,互联网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务越来越好,使用起来越便利,内容越来越充实,新鲜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而新网民入网的速度丝毫没有放慢,用户组成了互联网泡沫最坚固的内容。只要用户持续增多,互联网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灭。 
 许多人最担心的还是投资。担心互联网会以一种燃烧的速度耗尽投资者的金钱。但是我们放开眼光来看,资本市场是一个内循环系统,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联网的投资必然体现在消费上,化出去的钱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回资本市场。而且互联网投资以散户为主,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资金来源更加稳固。而且,目前互联网行业的业绩在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改善,总体趋势没有辜负投资者。当然,资本的流动是有选择性的,多流入互联网,必然少流入其他行业。好在资本市场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场发展来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资焦点,除了互联网,还有谁与争锋?最热闹、最疯狂的市场除了互联网市场,还舍我取谁?不错,投资者都在对一个梦想投资,但还有什么梦想比互联网更大更真实? 
 当然互联网目前体现为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陈代谢一样,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业倒下,而有一批批更为壮观的新手冲上。从单个企业看、从局部看,的确可以感受到剧烈的泡沫泛起和破灭,但是从全局来说,必然是不断增长。这种趋势才是理解互联网本质的关键。 
 网景被购并了,微软化了数十亿的冤枉钱,Wired也寄人篱下……这些悲惨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灭的最佳明证。但实际上,只要冲上互联网的风头浪尖,最惨的失败者也比落伍的胜利者获益更多。网景最终售价是100亿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联网,而只是一个浏览器产品,能卖出如此高价钱吗?网景的创始人们哪一个不腰包鼓鼓?。而微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浪费”,今天很可能就没有生存余地?更甭说5000亿美元的市值。互联网一夜暴富的神话必然会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参赛选手越来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会被进一步均衡化。一些股票会剧烈波动,价格会大幅下滑,但互联网总体市场价值的走势必然会随着用户的急增而激增。 
 与其担忧互联网泡沫,不如勇往直前,与其怀疑互联网的真实,不如坚信不疑。因为在这场革命中,唯一的胜机就是赶上风头浪尖,虽然风险难度都有极大,但怀疑、诅咒、墨守的人,必将一无所获。 
 因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也不仅仅是一项应用,甚至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变革,而是一场真切的技术革命,它对应的将是一种全新的文明,一个全新的世界。

2000年那会儿的美国互联网泡沫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2. 2000年的美国互联网泡沫具体是怎么回事?


3. 2000年香港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请教高人


2000年香港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请教高人

4. 2000-2002年的网络经济泡沫是怎么回事?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048.6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形成:
  1994年,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1996年,对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必需品。初期人们只看见互联网具有免费出版及即时世界性资讯等特性,但逐渐人们开始适应了网上的双向通讯,并开启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直接商务(电子商务)及全球性的即时群组通讯。这些概念迷住了不少年轻的人才,他们认为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将会兴起,并期望成为首批以新模式赚到钱的人。
  这种可以低价在短时间接触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人士、向他们销售及通讯的技术,令传统商业信条包括广告业、邮购销售、顾客关系管理等因而改变。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时把买家与卖家、宣传商与顾客以低成本联系起来。互联网带来了各种在数年前仍然不可能的新商业模式,并引来风险基金的投资。
  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个主要科技行业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联网网络基建(如World Com),互联网工具软件(如Netscape,1995年12月首次公开招股),及门户网站(如雅虎,1996年4月首次公开招股)。

  滋长:
  风投家目睹了互联网公司股价的创纪录上涨,故而出手更快,不再像往常一般地谨小慎微,选择让很多竞争者进入,再由市场决定胜出者来降低风险。1998-99年的低利率,帮助了启动资金总额的增长。在这些企业家中,大部分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管理能力,却由于新颖的“DOT COM”概念,仍能将创意出售给投资者。

5. 美国01年的互联网泡沫持续了多长时间?

首先声明我不是专家,在此闲扯几句,对错与否您全当一笑话别和我这较真!我打字太慢没法跟您哪唇枪舌战!下面可是我花了近一天的时间打完的字。 

本轮通货膨胀、物价飙升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Fed,这次物价飙升其实不是在去年下半年开始,而是要从2001年开始算起。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灭,由此导致了美国经济短暂性的衰退。当时还在任的Fed主席格林斯潘生怕美国在他的手上陷入衰退,便疯狂的制造流动性(不停的降息)从而引出了一个畸形的经济现象(当然这是我认为的)盲目的制造出另一个更大的泡沫来抵消现已破裂的泡沫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论调似乎在各界还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这些人自认为他们找到了能够取代、对抗传统经济周期性的法宝,似乎衰退这个词已从他们的词典中抹去了。《无间道》里不是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吗“出来混总是要还的!”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紧紧造成了几个月的衰退,而后美国一边向阿富汗、伊拉克迈出了战争的铁蹄,一边是格老挥舞着资本的魔棒制造出空前的流动性,持续不断的降息附和着美国不断创新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造出其投放量N倍的流动性(其具体创造的机理、过程、途径,搞得我头都大了,如果哪位朋友能够明白其间机理希望能指点一二)。美元在世界货币界的地位至今仍无人撼动(虽说公信力大不如前),加之近几年凭空繁育出这么多绿色的纸张,这才导致了今天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中国所展现的通胀只是世界各国通胀的一个小小缩影,当然这个缩影有国际气息也有一部分是中国特色,下面我就国际国内两方面来分别做以描述。 
首先是国际方面:格老大棒一挥流动性似千军万马般涌向世界各方,无论是黄金还是石油在国际上都仍用美元作为结算单位。比如近期原油创出一百多美元一桶、黄金一千多美元一盎司(包括铜、铝、铅等金属都翻着跟斗的涨)。这后边的计衡单位没改变,假定原油、黄金的开采量、使用量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市场的美元增加了那么多,黄金和石油的价格当然会迭创新高。黄金作为硬通货在人类的货币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换句话说黄金都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峰,无论是以其货币属性来衡量的其他物资的价格,还是与其有物理相似性的其他金属矿产在这几年间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奔牛图也就不足为奇了。说到此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近几年来似乎咱中国人有什么什么东西就降价,前些年大豆、小麦等国外进口的价格比国内老农的生产成本还低,渐渐的农民兄弟开始大幅减少种植好多壮劳力来到大城市的建筑工地辛苦一年不比“锄禾日当午”赚得少。此时咱大豆、玉米种的少了,美国又偏偏在此刻搞了个玉米提炼乙醇的替代燃料计划,据说效果微乎其微,并且成本也低不了多少。(具体成效如何小布什也没向我汇报,所以不做探讨)但卓有成效是玉米的市场供给少了价格也上去了,豆子虽然个头不大但身价也日进斗金。比如猪、鸡等多数用豆饼(豆子榨完油的下脚料)、玉米作饲料,吃的奢侈了其身价当然就水涨船高了。这让我想起了《战国策》里边的一个典故,似乎有的人在用咱老祖宗的智慧和俺们龙子龙孙斗法。当然涨价也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先从基础性物资开始,从产业链的上游渐渐地推到中游、下游。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咱老百姓的权益有了更多的保障,也或多或少的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尤其是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贵了产品的价格怎么也得上去一点点。这都是小头,重头戏还是原材料的涨价。以前中国是钢铁净出口国,如今是净进口国,与此相伴的钢铁原料—铁矿石却很多依赖进口,今年巴西、印度、澳大利亚都面带笑容的对我们说“涨了、涨了!”,只不过铁矿石涨价65%也有点太快了吧!刚听到消息时我就在想要是有个类似于交警的角儿,向他们一敬礼“请出示驾照,您已超速!”那我心里可就舒服多了。 
上段讲的是价格问题—美元泛滥导致物资、金属价格上扬。下面说说收益问题:从星条旗里冒出来的这么多美元,他们会待在金库里忍受潮湿、拥挤的环境吗?有些透过金库的门缝望见了美国的国债,收益比较稳定且相对安全。与此同时好多主权国家也在发愁自己手头的美元拥有颗不安分的心,他们也看到彼岸的债券市场,这便有了成批成批的美元乘着巨轮口中高唱《在路上》,漂洋而过来到了星条旗的债券市场磨刀霍霍。正待此时又有一些不安分的美元伸长他们嗅觉发达的鼻子嗅着比美国国债更解渴的骨头— 房地产以其高收益、抗通货、保值、可以高杠杆操作等多种贤良淑德的品质被重多等待猎食的美元拽去当了压寨夫人。2006年之前的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至今高烧不退的俄罗斯、中国、印度哪家不是猎食的资本强行与其喜结连理的。 
房地产业大叫“火了、火了” 房地产在美元的持续贬值及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价格暴涨(当然美、英等国是06年之前的事了)房地产火爆的同时消费、投资便会跃马扬鞭跑在增长队列的前头。因为自家的房子价值涨了即使我一家三口人就住这一套房子,假设我家住在北京的2、3环以内或上海的浦东,想想我家房子的市值“哇!”我一不留神居然成了百万富豪了,就冲咱这“百万富豪”的头衔今天晚饭怎么也得多买个凉皮,再奢侈一下买一碗不买两碗豆腐乳,还得让卖家多加点调料。就这样“百万富豪”的一个头衔就让我今晚多消费了7、8块钱,这不就刺激了消费了吗!我是穷人况且如此,那些投资楼房、商铺的富裕阶层,他们的资产价格还有租金都在不停的上涨,他们多出的消费怎么也得比1、2个凉皮要多吧!这只是冰山一角富翁们资产增值了他们能从银行抵押出更多的资金,这些资金即可回流楼市又可投资实业(反正没人贷出钱来放到银行吃利息)。就这样Fed放出的美元在不知疲倦的奔忙着,必然的带动投资、消费一波又一波的高涨。对了还忘了一句地产业火了,相关的建材(钢铁、水泥、陶瓷等等)、装饰等一个又一个的领域、市场被激活了,不管是民工还是包工头似乎都有忙不完的活,这又刺激了新一轮的投资及消费的增长。 
扯得有点远还说格老麾下的流动性,由于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预期,美国的房地产业已经破灭,对现在的新词叫“次贷”。热钱需要的是利润且要寻找相对安全的容身之所:中国、印度等地都成了他们眼里的大美人。我国的外储如此之高,多多少少流露出世界美元的印迹。首先他们进入国内,不管是走贸易的窗户还是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门,来到国内咱就得付给他们与其外汇等值的人民币,进而导致国内市场的流动性泛滥。这也就不难解释物价高涨的原因了吧,一句话“钱多烧的”。资金的本性是猎取利润,来到我国有一年十几个点的升值预期垫底,再加上中美利差倒挂又能使其运营成本降低一些。除了此等小利,炒房、炒股坐庄一切可以坐庄的东西。你去看看房价、股价(去年10月之前)、兰花、普洱茶、和田玉、寿山石等等不胜枚举,那个价格不是飞龙在天。98年的时候谁见识过此番景致?那时他们在撤离亚洲、如今他们却在涌入目标国。 
就国内而言,人一生的主要经济支出莫过于: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四块。教育、医疗在本世纪初已高速运转了几圈,什么看病??上学????的舆论不绝于耳。住房则又以后来者居上的态势技压群雄,而养老的价格没有一量化范围,我把它基本理解为:基本生活物资(柴、米、油、盐)+医疗+栖身之地(买房或租房)。由此看来人生的主要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多方因素共振就让楼主体味到物价上涨的偏快了。 
07年美国次贷的恶化,导致涌入目标国的资金有加速迹象,在配合上面提到的因素诸位感受到的通胀就呈现眼前了。至于你所说的收割我就不说了,股市高位放货套住的是谁?是谁会在山脚或半山腰仰着头傻笑!普洱茶去年5月份价格暴挫50%有几个茶商、茶农没损失。没准咱N天前买的绝世兰花现在的价格可能也打了个对折,不要紧咱可以与兰共舞雅兰自赏嘛! 


储蓄肯定是负利率(目前),你的资产当然会贬值。首先你的资产得战胜CPI这是保守的!不管资产多少都要学会理财,根据你的投资习惯、风险偏好等因素找出适合自己的理财品种,保住我们现有的财富,并尽量使其不断增值。 

你的问题回答完了,楼主及各位看客有时间也帮忙看看我的问题,期待大家的帮助: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295473.html?quesup1

美国01年的互联网泡沫持续了多长时间?

6. 2000年互联网泡沫对当年的中国股市有什么影响吗?

我是1998年进入我国A股股市的。2000年的时候刚进入大学教师队伍,当时没有多少钱啊。只是大叫2000年我国a gu gushi 2000点(沪市综指)。我现在是大学投资学博士和投资学副教授。我干肯定地说,外国的互联网当时没什么泡沫啊。2000年大学图书馆开始上网啊。我家是2002年才上网啊。

7. 1999年互联网泡沫到底发生什么,为什么称呼这时候的互联网为泡沫?

都说互联网应该有激情,这是前提。但是我觉得互联网一定要理性,一定要能够守得住,一定要能够使自己的心态保持一定的冷静,这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做踏踏实实做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泡沫经济?当然了一定要出现泡沫,只有出现泡沫才能显得很灿烂、活跃,我们从业人员不要被泡沫转晕,外面人看泡沫看热闹,但是我们自身的从业人员一定要清楚,什么是你的啤酒,泡沫是给别人看的,啤酒是你自家的,啤酒有多少是你自己真正的核心的价值。泡沫的出现一方面我们自身的从业人员我们的价值判断出现了问题,就是我们只看到了泡沫,没有真正地认知自己的价值,觉得互联网太牛了,你想想98年的时候,嘉里中心附近经常有提着钱的人,干什么呢?风险投资找投资。当时好象遍地是钱,那时候的状态人们把自身的价值,靠几paper就拿钱的岁月现在已经没有了。那时候把互联网捧到天上去了,又一下子砸到十八层地狱去了。当然那时候泡沫的兴起也有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也是另一个原因,第一任何产业都有泡沫,第二做产业的人一定要知道自身的啤酒有多少,核心价值有多少? 


互联网泡沫是非 
电子商务在全球都已成为各界关注和炒作的焦点。“偏执狂老板”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罗夫发出了网络时代的警世名言:“赶快跳上电子商务的高速列车,否则你将死无葬身之地!” 

电子商务涵盖业务很广,主要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详细说明、产品使用技术指南、回答顾客意见和要求)、销售、电子支付(使用电子资金转帐、电子信用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物流(包括商品的包装、发送管理和运输跟踪)、组建虚拟商店或虚拟企业(组建一个物理上不存在的企业,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资源,提供比任何单独公司多得多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与贸易伙伴共享商业运作方法等。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成长迅速,据估计可从1999年800万美元成长至2000年的4000万美元,2003年更将高达数十亿美元,通过线上交易的商品种类总计多达15万种,电子商务正在快速编织人们的“淘金”梦想。 

虽说互联网、电子商务概念目前热得发烫,但凡沾点“互联网仙气”的股票便牛气冲天,但还是有人冷静地提出了很多挑战的意见,其中不乏危言耸听的结论。 

早在1998年夏,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就提出,“是美国的资产价格膨胀,而不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构成了对世界经济的更大威胁。美国股市场今年又有了15%的收益,与前两年相比竟然增长了65%,而这并不是泡沫出现的惟一迹象。”从那时开始,经常学家们就不断质疑美国经济繁荣还能维持多久,或者预言大泡沫即将破裂。然而,信息科技公司、互联网络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卓越表现却将以数学分析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学拖入尴尬境地,使得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同时,各种经济指标也表现出在刚刚过去的1999年,美国经济仍然保持了4%的增长势头,通货膨胀率仍然保持在 2.2%的低水平上,失业率也降到了近30年来的最低点。德克萨斯大学在1999年10月份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1999年互联网经济为美国增加了5070亿美元的产值,增加了230万个就业机会。但经济学界仍然坚持说,股票的价格应当建立在收入的基础之上。离开利润,股票就难以定价,价格收入比这个法则无论怎么说都不应该是错误的吧!但Amazon的股票到底有多少红利?事实上,直到现在,它依然在亏损。认为美国资本市场存在大量泡沫的不仅有经济学家,连一些知名的券商也加入到讨伐泡沫的行列。1999年12月底,摩根斯坦利首席全球投资顾问毕格斯语出惊人:在未来5年内纽约股市将回档盘整,跌幅在10%到12%,成为全球灾情最惨重的大型金融交易市场。他认为,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科技、网络和电子通信股票已经高出其合理价格的45%到50%,传统的消费产品以及工业生产公司,因为通货紧缩导致价格竞争优势萎缩,这些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部分传统产业的股价,甚至已经跌到经济衰退的价位。他预言,科技股的泡沫终有一天要爆破,投资人对科技股的信心过高,科技产业的获利表现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的预期。 

再来回头看中国的互联网市场,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是热在表面,没有真正深入到其核心。1998年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外的兴起,国内IT界急速跟进,轰轰烈烈地搞起了电子商务,许多企业也快速进入,以为搞电子商务马上就可以赚钱。可以说,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充满了浮躁的情绪,许多加入电子商务的人,也呈出浮躁的心态。 

亚马逊的成功,YAHOO!、China.com的上市让国内同行激动加眼红,不就是建个网站吗?凑几个人,筹点资金,一个网站就起来了,想方设法拉上几个企业在网上销售商品,贴上电子商务的标签,就堂而皇之成为电子商务企业了。一时间,国内网站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但仔细看来,许多网站之间没有太明显的区别,无非就是搭个平台,仅此而已。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知名度,制造轰动效应,以求将来上市,不踏踏实实在商务上上功夫,而是利用各种媒介狂炒,自己迷失了,消费者困惑了,电子商务在中国也变了味。 

从经济学家的分析来看,资本市场上确实有互联网经济泡沫,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泡沫何时破裂。那么互联网企业又是如何看待泡沫和亏损问题呢? 

杰夫·贝索斯(Amazon书店CEO)没有时间考虑所谓的“泡沫问题”,他觉得也没有必要向市场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亏损,因为他还有更多的有价值的事情去做。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促使Amazon的网络继续不断地向外扩张。“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互联网是以每年2300%的速度在增长。”全球60亿人口,有60亿双眼睛,对于Amazon来讲,如何最大限度地争夺这些眼球的注意力,就成为第一重要的事,因为贝索斯的信条是“品牌的知名度在互联网世界比在物理世界中更关键。”但是,争夺一双眼球的注意力就要相应地产生一单位成本,互联网在以每年23倍的速度递增,贝索斯的Amazon也要以每年23倍的速度向外扩张,这样其成本也要以相应的速度增加。Anazon赢利的那一天,眼球资源被瓜分完毕,这时成本就会直线下降,到这一天,Amazon将会给予其投资者以黄金般的高额回报。 

“目前网络正处于投入期,就像高速公路一样,要公路建好后才能通车使用、收取费用。所以,投入期没有利润很正常,但不是说亏损是它的特征,超额利润才是它的特征。关键是建立一个能带来超额利润的商业模式”(新浪总裁王志东语)。 

“互联网经济绝不是泡沫经济。互联网经济和传统经济有明显区别,传统经济的房地产热、汽车热,都属于波动性,而Internet则是趋势性的,目前只是露出冰山一角,三年后Internet的总值将相当于中国GNP的总值。在这种情形下,一二百家网络公司远不算多,网络时代在中国仅仅是开始,根本谈不上什么泡沫经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犹如暴风雨,暴风雨来临时肯定会有一些灰尘要被掀起,肯定会有一些追风的公司用com概念包装一些杂芜的东西。但灰尘在暴风雨过后是要被涤荡掉的,追风的公司永远不会成为主流”(实华开总裁曾强语)。 

很显然,这一关键到各种互联网公司命脉的问题却并没有在这些公司的脑海中留下什么痕迹,因为究竟有没有泡沫,如果有,这些泡沫何时会破裂,对它们这些公司来讲并不重要。速度,对它们来讲才是第一位的。在互联网世界中,变化的发生已经远远超出了Grove的10倍速的概念。考虑所谓“泡沫问题”所需要的一秒时间,就足以错过一次千载难逢的商业机会。事实证明,思考如何创建一个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要比思考资本市场有没有泡沫有价值得多

1999年互联网泡沫到底发生什么,为什么称呼这时候的互联网为泡沫?

8. 美国互联网泡沫经济是怎么回事?

简单说,就是90年代初开始,美国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大家都很看好互联网,把它吹得天花乱坠的,说能赚很多钱,结果不少人往里砸了很多钱,除了由此造成的大泡泡外,其实什么都没有。